- 许凤鸣;李凤娟;刘晶晶;王旭;王延鑫;王丽茹;张书芳;郭大城;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状况,确定可以改善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4年9—10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项分层整群抽样横断面研究,涉及158个县/区的255 765名学生。通过综合问卷,收集包括标准化脊柱检查,姿势习惯评估,体育活动模式和人体工程学因素的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脊柱弯曲异常总体检出率为2.50%(6 404/255 765)。城市的检出率为3.00%(3 003/100 243),高于农村的2.19%(3 410/155 522)(χ~2=163.376,P<0.05),女生(2.74%,3 350/122 277)的检出率高于男生(2.29%,3 054/133 488)(χ~2=55.371,P<0.05),体重过轻的学生(4.10%,629/15 351)高于非体重过轻的学生(2.40%,5 775/240 414)(χ~2=169.893,P<0.05)。随着教育阶段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上升:小学1.36%(1 337/98 020)、初中2.91%(2 799/96 226)、高中3.69%(2 268/61 519)(χ~2_(趋势)=903.46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71,95%CI:1.179~1.370)、初中(OR=2.004,95%CI:1.820~2.207)、高中(OR=2.258,95%CI:2.022~2.523)、低体重(OR=1.956,95%CI:1.725~2.218)和自我报告有肩颈腰背酸痛情况(OR=1.084,95%CI:1.002~1.173)是脊柱弯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农村(OR=0.764,95%CI:0.708~0.823)和适当的坐姿(OR=0.844,95%CI:0.731~0.974)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河南省学生脊柱曲度异常不容忽视,城乡和性别差异明显。预防策略需重点关注高中生、女生和城市学生,提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坐姿,防范与体重不足相关的风险。
2025年10期 v.36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8 ] - 王丽茹;刘晶晶;许凤鸣;王旭;王延鑫;李凤娟;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学生体重管理和营养健康促进提供循证建议。方法 采用2019—2023年河南省学生常见病监测数据,纳入了642 911名6~19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质量指数(BMI)判定超重和肥胖,比较不同性别、学校所在地(城区、郊县)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河南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从2019年的28.41%(35 989/126 664)上升至2022年的37.80%(50 216/132 834)(χ~2_(趋势)=2 657.564,P<0.05),在2023年降至33.56%(46 209/137 691)(χ~2=530.777,P<0.05)。每年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县学生、小学生高于初中/高中生(P均<0.05)。超重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速度为3.13%,其中,男生(3.46%)高于女生(2.79%)、郊县学生(3.26%)高于城区学生(2.93%)、小学生(3.64%)高于初中生(2.20%)和高中生(2.84%)(P均<0.05)。2021—2023年,肥胖检出率分别超过超重检出率0.52、1.60和1.82个百分点。结论 超重和肥胖仍然是河南省学生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具有明显的人口和地区差异。针对目前超重和肥胖趋势特征,迫切需要多部门协同干预,措施包括学生营养教育、饮食指导和有针对性地监测。
2025年10期 v.36 733-736+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 翟倩倩;郑茂;田亚兰;何其栋;赵宏胜;职建军;
目的 了解安阳市文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4年,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招募3 137名中小学生进行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化问卷调查,涵盖饮食、体育锻炼和社会人口因素。根据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定义超重和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独立影响因素。结果878名学生(27.99%,878/3 137)被归类为超重或肥胖。2022年检出率为25.58%(289/1 130)、2023年为27.92%(306/1 096)、2024年为31.06%(283/911),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7.486,P<0.05)。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32.50%,(531/1 634)比23.09%(347/1 503),χ~2=34.393,P<0.05]。检出率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分别为小学生29.84%(477/1 598)、初中生28.42%(214/753)、高中生23.79%(187/786)(χ~2_(趋势)=8.979,P<0.05)。调整后,初中(OR=0.119,95%CI:0.089~0.158),高中(OR=0.394,95%CI:0.322~0.481),每天摄入新鲜蔬菜(OR=0.394,95%CI:0.300~0.519),具有保护作用;每天喝含糖饮料(OR=1.363,95%CI:1.104~1.683)会增加风险。结论 文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象普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迫切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针对年轻学生和男孩,限制含糖饮料的使用,促进蔬菜消费,以扭转这一上升趋势。
2025年10期 v.36 737-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冯寅花;刘秉瑞;韩涵;杨丽;袁蒲;李杉;钞凤;叶冰;张书芳;付鹏钰;
目的 评价河南省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探讨不同地区的婴幼儿喂养指数(infant and child feeding index,ICFI)差异及其相关因素,为婴幼儿营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选取2023年河南省婴幼儿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6~24月龄婴幼儿,收集基本信息,应用ICFI评估喂养状况。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地区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ICFI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407名婴幼儿,男女比例为0.97∶1。不同年龄组婴幼儿ICFI得分分别为6~<9月龄(3.41±3.34)分,9~<12月龄(4.99±3.69)分,12~24月龄(8.0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40,P<0.05);3个月龄组中,农村地区ICFI得分均低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F值分别为7.083、4.269、10.592 ,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月龄、身长及体重与ICFI得分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等不同地区均呈显著正相关(月龄:ρ值分别为0.641、0.489、0.595,P均<0.05;身长:ρ值分别为0.549、0.470、0.488,P均<0.05;体重:ρ值分别为0.289、0.210、0.407,P均<0.05),性别及家庭人均年收入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河南省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存在地区差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显著优于农村。月龄、身长及体重是ICFI得分的主要相关因素,农村地区的喂养问题突出,需加强科学喂养知识的宣传和干预。
2025年10期 v.36 74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 王延鑫;王丽茹;李凤娟;许凤鸣;刘晶晶;王旭;
目的 分析河南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抽取2022年河南省17个省辖市17所大学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特征、生活饮食行为方式、抑郁量表(CES-D)等,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4 904名大学生中,有抑郁症状453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24%,其中男生11.52%(202/1 754)高于女生7.97%(251/3 150)(χ~2=16.919, P<0.05),非住宿生15.79%(18/114)高于住宿生9.08%(435/4 790)(χ~2=5.976, 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曾饮酒(OR=1.330, 95%CI:1.058~1.672)、近30 d饮酒(OR=1.493, 95%CI:1.154~1.931)、过去1年曾遭受严重伤害(OR=2.119, 95%CI:1.335~3.365)、过去1年曾打架(OR=4.466, 95%CI:2.760~7.226)、使用过成瘾性物质(OR=2.718, 95%CI:1.407~5.252)、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18岁(OR=2.436, 95%CI:1.388~4.273)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中高强度运动中,近7 d有1~4 d的中高强度运动(OR=0.679, 95%CI:0.547~0.842)是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河南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现状不容忽视,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和是否住宿差异。针对性预防措施应关注酒精滥用、暴力暴露、过早发生性行为及成瘾性物质滥用等问题,提倡定期体育锻炼,以降低抑郁风险。
2025年10期 v.36 747-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1 ]
- 王永伟;肖孟迎;董聪聪;黄昌红;
目的 分析河南省开封市2019—2023年出生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监测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情况,为科学指导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提供依据。方法 从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开封市2019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数据,分析单价轮状病毒疫苗(LLR)和五价重配轮状病毒疫苗(RV5)接种情况;AEFI报告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于描述分析。结果 开封市2019—2023年出生儿童轮状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为31.47%,第1剂次接种率为35.40%,与远郊县(区)相比,市区的全程以及RV5接种率较高(χ~2=838.439,P<0.05;χ~2=2 410.471,P<0.05)。共报告109例AEFI,报告发生率6.34/万剂。不良反应108例,年均报告发生率6.28/万剂,其中一般反应6.22/万剂(107例),异常反应0.06/万剂(1例)。疫苗一般反应以发热、腹泻为主,报告发生率分别为4.42/万、1.28/万。LLR和RV5之间的AEF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0,P>0.05)。结论开封市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率低,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较低,疫苗接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建议加强轮状病毒疫苗教育,考虑将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提高疫苗接种率,同时进一步加强AEFI监测并提高其敏感性。
2025年10期 v.36 752-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 吴富领;陶映君;陈静;王轶;陈玉莲;刘君珂;陈雨申;
目的 分析河南省新乡市首例境外输入性麻疹病例(D8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为预防输入性麻疹二次传播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开展详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收集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暴露史和症状进展;实验室确认包括血清学检测(麻疹Ig M)、病毒分离和基因分型;并追踪、监控和管理密切接触者。结果 该病例于2024年9月10日在德国期间曾与发热出疹病例有接触史,9月15日入境河南省新乡市,发烧、咳嗽症状始于9月20日,随后出现全身皮疹(9月24—25日)和高热(40℃),医院24 h内以疑似境外输入麻疹病例上报。9月26日实验室检测显示麻疹Ig M及核酸阳性,9月30日经基因测序鉴定为D8基因型,与印度D8参考株具有100%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证实这是一例输入性病例。确诊后,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防控措施,包括立即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21 d医学观察)、紧急接种疫苗和在受影响地区发现活动性病例,未发生二次传播。结论 新乡市首例输入性麻疹(D8基因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本土传播,凸显了快速诊断、基因分型和协调公共卫生应对的重要性。加强监测和疫苗接种对于降低输入性麻疹的风险至关重要。
2025年10期 v.36 756-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 ] - 董阳;翁亚菡;孙续鹏;王婧;史玉洁;
目的 分析河南省某省级三甲医院体检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特征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为制定该地区宫颈相关疾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22年5月1日—2024年4月30日进行宫颈癌筛查的5 938名女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HPV感染筛查,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技术进行宫颈病变检查。采用χ~2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健康查体人群HP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宫颈病变的程度。结果5 938名女性体检者中,HPV感染率为14.2%(844/5 938),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亚型居前3位的分别为52型158例(14.3%)、53型108例(9.8%)和58型86例(7.8%),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LR-HPV)亚型居前3位的分别为81型88例(8.0%)、42型85例(7.7%)和43型60例(5.4%)。随着年龄增长,单一感染比例在不断下降(r=-0.891,P<0.05),多重感染呈现上升趋势(r=0.912,P<0.05),高低危混合型感染率不断攀升(r=0.942,P<0.05),HR-HPV 16型感染率逐渐升高(χ~2=8.788,P<0.05),LR-HPV 6型感染率逐渐降低(χ~2=4.754,P<0.05)。10.2%(60/591)女性TCT检查结果显示细胞学异常,细胞学异常组多重感染的比例为10.0%(6/60),高于细胞学正常组5.8%(31/531)(χ~2=6.581,P<0.05),4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全部来自56~80岁年龄组。结论 2022—2024年河南省某三甲医院体检女性,HRHPV 52型及53型感染率较高、LR-HPV 81型及42型感染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多重感染及高低危混合感染比例不断攀升。细胞学异常与年龄增加及多重感染相关。
2025年10期 v.36 760-764+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 ] - 李江敏;王一鹏;张凯凯;朱琳;王燕;高慧艳;张焱;王海玉;张聪恪;
目的 评价绞股蓝复方减肥茶对食源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类减肥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高热量模型饲料制备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和绞股蓝复方减肥茶低、中、高3个剂量组(0.83、1.67、5.01 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5倍、10倍、30倍)。模型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给予高热量模型饲料,空白对照组给予维持饲料。各剂量组按10 m L/kg剂量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受试样品,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相应溶剂。每周记录体重、摄食量变化。干预6周后,称空腹体重,解剖取肾周围脂肪、睾丸周围脂肪,并称重,计算脂体比。结果 绞股蓝复方减肥茶中、高剂量组大鼠实验期体重增重分别为(145.8±29.4)、(144.4±38.1)g,低于模型对照组(187.6±34.0)g;睾丸及肾周围脂肪重量分别为(19.65±5.23)、(17.09±5.03)g,低于模型对照组(24.32±7.13)g;高剂量组大鼠脂体比为(3.59±0.84)%,低于模型对照组(4.79±1.1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组别大鼠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和摄入热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36、2.728、1.236,P均>0.05)。结论 绞股蓝复方减肥茶对食源性肥胖大鼠具有减肥作用。
2025年10期 v.36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7 ] - 李佳佳;王玮;丁慧;查兵;
目的 分析马鞍山市丙型肝炎(丙肝)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24年马鞍山市丙肝报告病例资料和2020—2024年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丙肝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24年,马鞍山市共报告丙肝病例3 09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8.00/10万,2018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13.29/10万,2018年前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600.834,P<0.05),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1.884,P<0.05)。2013—2024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2位的为花山区(16.42/10万)、雨山区(16.18/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男性(8.33/10万)高于女性(7.65/10万)(χ~2=5.647,P<0.05),50~<60岁最高(15.87/10万);职业构成主要以家务及待业(1 220例,39.48%)和农民(992例,32.10%)为主;85.50%(2 642/3 090)的病例由本地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其中三级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数占70.25%(1 856/2 642)。2020—2024年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青年学生、体检人群、医疗机构就诊者6类哨点监测人群HC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从2020年的35.31%(143/405)下降至2024年的26.25%(105/400)。2024年,508份丙肝报告病例血样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核酸阳性且成功分型166例(32.68%),HC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b型占58.43%(97/166),2a型占30.12%(50/166)。结论 马鞍山市丙肝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1b型和2a型是马鞍山市HCV流行的优势型别,需加强主城区及医源性传播途径的丙肝防治工作。
2025年10期 v.36 770-774+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 ] - 吴国艳;何兰;吴建中;石章静;刘永琴;
目的 分析贵州省从江县疟疾防治历史进展及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防治成效,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1—2023年从江县疟疾疫情监测和防治资料,根据疟疾疫情和实施的防控措施分为不同阶段,系统评估每个阶段的策略和效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13年疟疾流行病学及感染疟原虫虫种构成等特征。结果 从江县疟疾防治工作经历了疫情控制(1951—1979年)、降低发病率(1980—2009年)、消除疟疾(2010—2017年)、消除后巩固(2018—2023年)等4个阶段。2011年报告最后1例本土间日疟病例,2013年报告1例输入性病例,2017年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评估。此后未再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但潜在的传疟媒介仍然存在。1951—202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97 51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34.24/10万,发病高峰出现在1955年(8 961.33/10万)。2004—2013年期间,共报告疟疾712例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1.74/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_(趋势)=268.297,P<0.05)。病例主要发生在男性(435例,61.10%)农民(395例,55.48%)和学生(219例,30.76%)中。发病高峰为6—9月。下江镇(172.51/10万)、丙妹镇(14.43/10万)和高增乡(11.49/10万)为高危地区。实验室确诊病例(623例)占87.50%,间日疟原虫(652例,91.57%)为优势种。结论 通过采取分阶段、适应性的防控策略,从江县从疟疾高风险地区转变为无疟疾区。对疫情的持续监测,对于减轻由于持续存在的病媒和环境因素造成的重新引入风险至关重要。
2025年10期 v.36 775-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田亚兰;何其栋;翟倩倩;付鹏钰;赵宏胜;职建军;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安阳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聚集情况,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安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特征;采用ArcGIS 10.8软件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9—2023年安阳市共报告病例48 07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8.82/10万,报告发病率最低的2019年为171.93/10万,最高的2023年为195.35/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χ_(趋势)~2=70.838,P<0.05)。年平均报告发病率男性166.43/10万低于女性的184.3/10万(χ~2=24.949,P<0.05),60~<70岁年龄组最高(293.85/10万),6月份最高(42.18/10万),北关区最高(360.78/10万)。民工/农民最多,占57.17%(27483/48075),可疑暴露食品中水果及其制品所占比例最高,为27.49%(13 805/50 226),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占85.79%(40 971/47 758)。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3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为0.113~0.193,P<0.05),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位于城区中部的文峰区(12个街道)(Z=1.739~4.609)和东南部的内黄县(6个乡镇、街道)(Z=1.658~2.904);冷点地区集中于位于西部的林州市(16个乡镇、街道)(Z=-2.878~-1.664)。结论 2019—2023年,安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应对重点地区、高发时间段、重点人群加强防控。
2025年10期 v.36 780-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 杨白彬;郑志鹏;刘微;张燕;行阳;
目的 分析赣州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了解当地食源性疾病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2024年赣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可疑食品相关暴露信息。结果 2022—2024年赣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13 025例,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2022年2 314例(17.77%)、2023年3 218例(24.71%)、2024年7 493例(57.53%)。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10月,占66.90%(8 714例);男女比例为1∶1.06,≥61岁(3 225例,占24.76%)和0~<11岁年龄组(2 729例,20.59%)为高发年龄段;农民6 744例,占51.78%;报告病例居前3位的县(市、区)分别为章贡区(1 204例,9.24%)、兴国县(1 164例,8.94%)、龙南市(1 132例,8.69%)。可疑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为主(2 947例,22.63%);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11 559例,占88.74%),加工及其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7 059例,占54.20%)。结论 赣州市食源性疾病有明显人群和时间分布特征。相关责任部门应在流行高峰期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高危食品的监管力度;医疗机构应持续做好食源性疾病上报、审核及分析预警等工作,共同减少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025年10期 v.36 785-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 李晓;武景福;曹婷婷;毛晓雯;袁鹏;
目的 分析三门峡市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现状,为提高蔬菜水果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4年从三门峡市6个县区采集共142份蔬菜和水果样本,测定51种农药残留检出和超标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流通环节、不同类别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2份样本中,总体农药残留检出率为51.41%(73/142),2022—2024年依次为45.65%(21/46)、40.00%(24/60)和77.78%(28/36),呈逐年增高趋势(χ~2_(趋势)=7.207,P<0.05);总体农药残留超标率为6.34%(9/142),2022—2024年分别为8.70%(4/46)、0.00%(0/60)和13.89%(5/36)。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分别为60.92%(53/87)和36.36%(20/55);超标率分别为6.90%(6/87)和5.45%(3/55)。农贸市场和超市流通环节农药残留检出率分别为55.41%(41/74)和47.06%(32/68),超标率分别为9.46%(7/74)和2.94%(2/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988、1.557 ,P>0.05)。蔬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60.92%(53/87)高于水果的36.36%(20/55)(χ~2=8.134,P<0.05)。杀菌剂的总体检出率6.39%(127/1 988)高于杀虫剂2.24%(106/4 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22,P<0.05)。杀虫剂中噻虫胺、吡虫啉、甲拌磷砜、水胺硫磷4种农药存在超标情况,而杀菌剂未检出超标。76.71%(56/73)的样本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结论 三门峡市本地蔬菜水果中杀虫剂和杀菌剂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存在,且部分农药检出超标,相关监管部门需加强蔬菜水果农药科学应用监督和宣传力度,确保居民食品安全。
2025年10期 v.36 789-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网刊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 ] - 孙立萍;翟晓丹;闫岩;
目的 了解安阳市死因监测能力现状,为提高全市死因监测能力提供对策。方法 对2023年安阳市承担死因监测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死因监测工作部门设置、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构成、能力建设情况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安阳市死因监测能力现状。结果 安阳市156家承担死因监测任务的机构中,县(市、区)级疾控机构9家(5.77%),医疗机构147家(94.23%)。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有192人,占慢性病相关工作人员总数的29.54%(192/650),平均1.23人/家(192/156)。2023年仅死因监测点有死因监测工作专项经费31.75万元,占慢性病总经费的24.30%(31.75/130.64)。承担死因监测的科室,疾控机构均为慢性病防治科(慢病科),占100.00%(9/9);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科占78.91%(116/147),慢病科仅占11.56%(17/147)。接受调查的167名死因监测工作人员中,女性占68.26%(114/167),30~<50岁中青年占58.68%(98/167),从事死因监测工作≥2年的占58.68%(98/167),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4.07%(107/167),医学类其他专业占47.90%(80/167),初、中级职称占65.87%(110/167),非在编人员占52.69%(88/167)。ICD-10编码用书总使用率为91.02%(152/167),工作手册总使用率为81.44%(136/167);市级以上培训总参与率为94.61%(158/167),论文/课题产出率仅4.79%(8/167),9个县(市、区)均有承接过省级及以上项目。业务培训知识测试平均得分64.47分。死因监测工作专职人员仅占23.95%(40/167),需兼顾1~2项工作的占35.93%(60/167)。结论 安阳市死因监测工作在基础配置、人员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上较薄弱。建议增加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硬件配置,实现安阳市死因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v.36 794-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袁倩;张正尧;
目的 分析周口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饮用水消毒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6—2024年周口市191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饮用水水样,检测微生物指标、消毒剂余量指标及消毒副产物等,评价消毒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微生物指标、消毒剂余量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24年周口市191处工程中,91.6%(175/191)采用仅消毒的供水方式,消毒方式以二氧化氯[53.1%(95/179)]和次氯酸钠[44.7%(80/179)]为主。2016—2024年周口市共采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样8 134份,进行消毒处理的水样7 240份,占89.0%,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2.0%(7 483/8 134),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为77.1%(5 579/7 240),2016—2024年微生物指标及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值分别为471.238、1 223.900,P均<0.05)。2023—2024年消毒副产物的检测样本1 242份,消毒副产物总超标率为0.9%(11/1 242),2023年、2024年消毒副产物超标率分别为2.7%(11/413)、0.0%(0/8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期类型(OR=1.189,95%CI:1.011~1.399)、供水方式[以不消毒为参照,常规处理(OR=0.458,95%CI:0.362~0.717)和仅消毒(OR=0.997,95%CI:0.924~1.213)]、水源类型(OR=6.766,95%CI:1.615~28.348)、水样类型(OR=1.435,95%CI:1.208~1.705)、消毒方式[以不消毒为参照,次氯酸钠(OR=0.072,95%CI:0.007~0.721)、二氧化氯(OR=0.046,95%CI:0.007~0.721)和液氯(OR=0.002,95%CI:0.000~0.047)]、供水规模(OR=0.191,95%CI:0.133~0.275)是微生物指标的影响因素;水期类型(OR=0.833,95%CI:0.745~0.932)、供水方式(OR=0.061,95%CI:0.320~1.921)、水源类型(OR=6.885,95%CI:2.776~17.073)、消毒方式[以次氯酸钠为参照,二氧化氯(OR=0.629,95%CI:0.558~0.709)和液氯(OR=0.175,95%CI:0.103~0.300)]、供水规模(OR=2.673,95%CI:2.273~3.144)是消毒剂余量指标的影响因素。结论 周口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消毒效果受水源类型、供水规模、水处理工艺等的影响。供水工程应加强消毒制度管理和完善水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水质消毒效果。
2025年10期 v.36 799-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