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靖;张欣烨;赵秋艳;闫晓娜;张杰;杨似玉;王永星;
目的 评估河南省农田土壤典型重金属的健康风险,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在河南省全省采集740份农田土壤样品,检测铅、镉、总铬的含量。采用我国推荐的土壤中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人群暴露参数计算铅、镉、六价铬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结果 农田土壤中铅、镉、总铬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8.60、0.16和38.62 mg/kg,合格率分别为99.86%、82.70%和99.73%。镉对成人和儿童的累积致癌风险中位数分别为1.30×10~(-9)和5.98×10~(-10);六价铬对成人和儿童的累积致癌风险中位数分别为2.71×10~(-5)和2.80×10~(-5),均处于可接受范围,但累积致癌风险最高值接近1×10~(-4)。铅、镉和六价铬主要经口摄入,累积非致癌风险中位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镉1.02>铅0.80>六价铬1.26×10~(-2),铅和六价铬最高点位浓度的非致癌风险大于阈值1。结论 河南省部分农田土壤存在铅、镉和铬的污染。铅、镉暂未发现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但铬的非致癌风险需引起重视并加强监测。
2025年09期 v.36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8 ] - 张欣烨;张杰;王永星;赵秋艳;彭靖;杨似玉2025年09期 64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网刊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杨似玉;郭大城;张杰;王永星;闫晓娜;彭靖;张书芳2025年09期 65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网刊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张红进;职建军;赵宏胜;宋国林;石超凡;朱平西;王琬;
目的 分析河南省安阳市大气PM_(2.5)及其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并评估其经呼吸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方法 2017—2024年每月10—16日采集安阳市2个监测点大气PM_(2.5)样品共1 167份,对PM_(2.5)及其中金属、类金属元素质量浓度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2017—2024年安阳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F=68.84,P<0.001),PM_(2.5)超标率为25.00%~65.56%,呈现冬季和采暖期高的污染特征。11种金属、类金属元素富集因子EF值均>10,锰、镉、硒EF值排前3位,均>10 00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258%,铅、锑、砷、铊、铍、铝、锰、汞的元载荷值较高。砷、铬、镉的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2.99×10~(-5)、3.42×10~(-6)、2.87×10~(-6)。结论 安阳市大气PM_(2.5)污染状况有明显好转,但超标情况依然存在,应重视PM_(2.5)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潜在致癌风险,继续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5年09期 v.36 657-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 王乐乐;刘建明;仝志琴;
目的 分析河南省洛阳市市政供水中三氯甲烷的分布特征,评估其经口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方法 2020—2024年连续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洛阳市市政供水监测点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分析三氯甲烷的分布特征;应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三氯甲烷经口摄入暴露途径对人群的健康风险。结果 2020—2024年洛阳市市政供水中三氯甲烷含量中位数为1.6μg/L,最高值49.0μg/L,合格率100.0%,检出率为60.3%。致癌风险为1.74×10~(-7),最大非致癌风险为0.204,风险均较低。三氯甲烷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不同年份之间存在差异(χ~2=169.469,P<0.05);女性高于男性(Z=-4.629,P<0.05);不同水样类型比较,末梢水最高(Z=8.097,P<0.05);丰水期高于枯水期(Z=-4.346,P<0.05);地表水高于地下水(Z=-2.557,P<0.05);次氯酸钠消毒高于高纯二氧化氯消毒(Z=-10.859,P<0.05)。结论 洛阳市市政供水中三氯甲烷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较低,但近年来三氯甲烷健康风险持续增加,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对女性暴露于水中三氯甲烷的健康风险应提高关注。
2025年09期 v.36 663-667+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 许玲慧;张永琴;张春莉;张丽丽2025年09期 668-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网刊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张永琴;张丽丽;冯煦苑;许玲慧;
目的 调查河南省驻马店市主要食品类别的镉污染状况和膳食暴露风险,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驻马店市2012—2024年6类食品镉含量数据进行分析,依据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危害系数法和化学致癌物风险模型评估镉的摄入量和健康风险。结果 1 249份食品样品中镉含量范围ND~0.521 mg/kg,中位数(P_(50))为0.014 mg/kg;总体检出率为88.7%(1 108/1 249),超标率为9.21%(115/1 249)。镉的污染指数(P_i)范围是0.001~6.674(P_(50):0.096);危害指数(HQ)范围是0.000~5.130,P_(95)为0.575;摄入致癌风险(Rc ig)范围为1.20×10~(-9)/a~3.66×10~(-4)/a,P_(50)为4.07×10~(-6)/a。结论 驻马店市主要食品类别镉污染总体较低,非致癌风险极低,然而,潜在的致癌风险仍需关注,特别在特定的食品类别或人群中,建议持续监测和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食品安全。
2025年09期 v.36 67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4 ] - 何其栋;赵宏胜;田亚兰;翟倩倩;职建军;
目的 调查分析安阳市2018—2024年油条中铝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评估安阳市油条中铝相关的饮食暴露水平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要求,研究期间随机采集330份油条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铝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河南省居民油条消费量和体重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对安阳市居民油条铝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 铝含量超标率为30.00%(99/330);油条中铝含量M(_(25),P_(75))为10.90(5.05,258.50) mg/kg。不同年份油条中铝超标率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34.840,P<0.001)。主城区的超标率(39.35%,61/155)高于郊县(21.71%,38/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80,P<0.001);街头摊点超标率(37.58%,62/165)高于其他采样环节样品(χ~2=10.389,P=0.016)。安阳居民平均每周铝暴露量为0.403 mg/(kg·bw),为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的20.15%。≥18岁个体从油条中摄入的铝随年龄增加而减小,14~<18岁组最高,为0.33 mg/(kg·bw);2022年和2024年,2~<7岁组和14~<18岁组中,油条铝每周暴露量超过PTWI。结论 2018—2024年安阳市油条中铝超标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油条中铝的摄入量对人群造成的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主城区和街头摊点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2025年09期 v.36 678-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 丰达星;周慧萍;王文慧;李光伟;肖占沛;杜冰会;张延炀;
目的 描述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的分布特征,探讨气象因素与腮腺炎发病的关系,为开展防控和预警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信息和同期气象信息,描述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广义相加模型(GAM)综合分析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变化的影响效应。结果 2010—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病例数19 024例,集中在<15岁人群,占所有报告病例的88.65%(168 641例)。月平均累积日照、月平均湿度、月平均风速与后1月病例数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9、-0.238和0.390,P均<0.05);单因素GAM模型中,月平均累积日照、月平均湿度、月平均风速影响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变化(F值分别为4.505、2.855和16.688,P均<0.05);多因素的GA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月平均风速有统计学意义,模型解释率22.30%,调整判定系数0.182。结论 月平均累积日照、月平均湿度、月平均风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的影响因素,探讨气象因素与流行性腮腺炎的关系对河南省腮腺炎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v.36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 ] - 张二鹏;刘红丽;卢素格;马青青;苏永恒;
目的 建立测定保健食品中植物甾醇含量的衍生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方法 保健食品样品经甲基叔丁基醚和正己烷溶解,用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衍生,以5α-胆甾烷为内标,通过气相色谱对植物甾醇进行定量分析,并用植物甾醇磷脂粉样品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对保健食品中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效果良好,菜油甾醇和豆甾醇在0.01~0.32 mg/mL、β-谷甾醇在0.02~0.64 m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检出限以最低检出浓度表示分别为0.007、0.007、0.013 mg/mL;低、中、高3个浓度级别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0%、96.2%、99.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中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5%,批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6%。耐用性实验测定结果变化率为1.1%,专属性实验中标准品与阳性样品测定情况一致,试剂空白与阴性对照品均未检出植物甾醇成分。结论 本文针对保健食品中植物甾醇含量测定建立的衍生化-气相色谱法前处理简便、准确度高,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和耐用性良好。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易于推广。
2025年09期 v.36 687-69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9 ] - 袁旭;黄守海;侯瑞娟;
目的 了解河南省濮阳市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流行特征,为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13—2023年濮阳市报告的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13—2023年濮阳市累计报告丙肝病例4 971例,年均发病率12.23/10万,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253.601,P<0.00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性报告病例数(2 801例)高于女性(2 170例),男女比例1.29:1;高发年龄组为40~<80岁,占84.45%;职业主要为农民,占74.95%。年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是华龙区(17.23/10万)、清丰县(14.88/10万)、经济技术开发区(14.84/10万)和濮阳县(12.96/10万),最低的是范县(5.11/10万)。诊断分类以确诊病例为主,共3 047例(占61.30%),在病例分类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420.783,P<0.001);急慢性分类以慢性为主,共2 992例,占确诊病例的98.19%。结论 濮阳市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男性、40~<80岁人群和农民是丙肝感染的重点人群,华龙区、清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濮阳县是丙肝感染的重点地区。
2025年09期 v.36 69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5 ] - 刘卫光;郭朝阳;吴可月;
目的 了解河南省漯河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微生物分布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下载2019—2023年漯河市79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病例的人口学数据、临床症状、暴露场所等信息,对1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采集的粪便、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019—2023年漯河市哨点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31 105例,46~<56岁(4 227例,13.59%)和56~<66岁组(4 221例,13.57%)人群发病最多;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17 860例,57.42%);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腹泻最多(23 902例,76.84%);可疑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最多(9 453例,30.39%),暴露场所以家庭自制为主(11 581例,37.23%);病原学检测1 039份样本中阳性35份,总检出率3.37%,主要为沙门菌(23份,65.71%)和致泻大肠埃希菌(9份,25.71%)。结论 漯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危人群是46~<66岁人群,夏秋季是高发季节,以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大高发季节和中老年人的监测力度。
2025年09期 v.36 696-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网刊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 ]
- 万晓宇;肖丽;张英;李松;粟文凤;曹蓝心;朱婷;
目的 对四川省自贡市新确证HIV-1抗体阳性者蛋白印迹(WB)带型特征及CD4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析,了解免疫状况及疾病进展,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自贡市2017—2022年经免疫印迹实验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者5 636例,运用流式细胞仪法对其外周血CD4淋巴细胞进行计数,分析带型与临床分期CD4细胞的关联性。结果5 636例新确证HIV感染者中,男性4 129例(73.26%),>50岁3 962例(70.30%);CD4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63(168,385)个/μL,<200个/μL有1 863例(33.06%)。病毒蛋白gp160、gp120、gp41、p66、p51、p31和p24的检出率较高,且gp41、p31和p24在3个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χ~2=9.02、13.518、17.676,P均<0.05);病毒蛋白p55、p17抗体检出率相对较低(57.98%、62.53%),p55检出率在异性传播感染者中占比最高,p17检出率在同性传播感染者中占比最高。WB带型共有7种,其中全带型和缺失p55+p17带型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0,12.922,P均<0.05)。结论 gag条带p55和p17的检测可作为判断AIDS分期的潜在依据,综合分析WB带型和首次CD4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可协助判断机体免疫状况,监测疾病的进展,为艾滋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v.36 701-704+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杨洁;卫成;许苗苗;刘旭苗;万轲;李大攀;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三门峡市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及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特征。方法 选取2014—2024年三门峡市分离的36株甲型H3N2流感毒株,提取核酸后进行流感病毒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HA、NA基因进行特征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 以对应年份疫苗株为参考株,2014—2024年甲型H3N2流感毒株的HA、NA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大于9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一监测年度的流行株基本呈现集中分布。HA基因进化树来看2014—2024年毒株均属于Clade 3C.3a和Clade 3C.2a两大分支,大部分毒株与对应年份疫苗株位于同一分支,仅2014—2015年、2019—2020年疫苗株与分离株位于不同分支。与对应年度疫苗株相比,2019—2020年所有毒株在3个抗原决定簇上出现4个位点突变:A区N137K、B区K160S、N187K,E区E78G/R。与当年疫苗株相比,部分毒株在HA受体结合位点的前臂(137、138位)、底部(153位)、左臂(228位)出现突变。以当年疫苗株为参考,NA抗原决定簇存在5个突变位点:S331R/G、D339N、K199I、T/N329S、E344K。耐药位点分析显示所有毒株均未出现关键耐药位点突变。结论 三门峡市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HA、NA的抗原决定簇、受体结合部位不断发生位点变异,2019—2020年流行株与当年疫苗株匹配程度降低,出现抗原漂移;所有毒株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提示应该持续加强流感分子变异株监测,为疫苗筛选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v.36 705-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 裴保河;
目的 调查2025年2月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某小学诺如病毒相关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其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标准化病例定义,在全校搜索2月21日以来的病例。通过RT-PCR检测病例的肛拭子和教室等环境样本的诺如病毒。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和χ~2检验,描述比较发病人群、地点和时间特征。结果 该起疫情在2月26日达到高峰,病例局限于1个班级。共有病例12名(学生11名、教师1名),总罹患率为0.43%(12/2 815);确诊病例8例,确诊病例罹患率为0.28%(8/2 815);受影响班级55名学生和10名教职员工的罹患率分别为学生20.00%(11/55)、教师10.00%(1/10);不同性别学生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4,P>0.05);所有病例均为轻症,主要症状为呕吐(91.67%)和腹痛(33.33%)。7名学生、1名教师和2份环境样本中检出GⅡ型诺如病毒。结论 此起事件是由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后续应加强非药物性预防措施,进一步提升诺如病毒感染防控能力。
2025年09期 v.36 713-716+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网刊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 王盟;杨阳;张红宇;王晓;李建生;
目的 探索胰管短支架预防插管困难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的效果,为优化胰管支架植入预防PEP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2016—2023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且术中出现胆总管插管困难的140例胆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胰管植入支架情况分为未植入支架的对照组(n=73)和植入5Fr-5 cm短支架组(n=67)。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中操作方式、术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总PEP发生率为15.71%(22/140),对照组(24.66%,18/73)高于5Fr-5 cm短支架组(5.97%,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P<0.001),并且对照组PEP以中-重型为主(55.56%)。对照组术后腹痛评分和术后住院时间均高于短支架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植入5Fr-5 cm短支架(OR=0.17,95%CI:0.05~0.59)、针刀预切开(OR=12.83,95%CI:1.24~157.87)和术中组织活检(OR=50.15,95%CI:5.63~446.67)是PE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ERCP术中植入5Fr-5 cm胰管短支架可有效降低困难插管患者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针刀预切开和术中组织活检可增加困难插管患者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2025年09期 v.36 717-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网刊下载次数: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下载本期数据